镇江DeepSeek单日处理量等于全市公务员10年工作量,为何有争议?
2月19日,江苏镇江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产大模型DeepSeek在镇江进行本地化部署。
镇江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飞在会上表示,“镇江已经建成600台国产算力服务器集群,单日数据处理能力相当于全市公务员10年的工作量,总体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其中,关于DeepSeek数据处理能力与公务员工作量的比较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
人们的吐槽或不满,大多针对的是将“单日数据处理能力”与“全市公务员10年工作量”等同,在突出大模型能力的同时,是否弱化了公务员的贡献和付出?
争议的背后,实则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情绪,传达的是人们对大模型的怀疑态度与警惕心理。
怀疑态度,从实际体验中而来,DeepSeek虽已在多个城市实现本地化部署,但当下应用场景仍屈指可数。
DeepSeek等大模型的数据处理效率之高,大家有目共睹,也不得不心服口服,不过,当把大模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和具体工作中,威力却有些释放不出来。尝试者不少,但在几番摸索后,却发现“不好用”“不会用”。
政务服务的语境中也是如此,DeepSeek实现本地部署,这才是第一步。后续具体应用还在探索,有待拓展。在有的城市,宣布大模型接入政务服务系统后,一些市民迫不及待想要体验,场景却只有政府网站上的“智能”问答助手,或者企业服务平台上的惠企政策“智能”咨询,市民不免感到失望,只能将其作为“搜索引擎”使用。如此一来,大模型的能力在人们的实际感受中大打折扣。
同时,若将大模型训练成为政府“发言人”的角色,准确、严谨地表达政策内容,实现本地部署远远不够,还要建立本地数据库、语料库、信息库,对其进行大量优化训练。以人才政策为例,镇江有别于周边地市,镇江当地区县之间的政策也有差异。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当下体验的市民,自然会对大模型的实用程度产生怀疑。
从技术层面来讲,在DeepSeek的数据处理能力与人们的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目前仍隔着一条鸿沟,需要专业技术力量持续投入,才有可能搭桥修路,让普通人也能“玩转”大模型,体验到大模型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带来的方便快捷。
警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是担忧与不安。人类会被AI取代吗?近段时间,这成为社交平台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而被替代的可能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大模型等AI工具充满警惕。
镇江并非第一个在本地部署DeepSeek的城市。前几天,深圳福田区70名“AI公务员”正式“上岗”。在长三角,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绍兴、合肥、黄山等多地也已“官宣”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
一些地方组织领导干部专题学习,明确提出要引入AI辅助领导干部决策,要求公职人员手机至少安装两个人工智能软件,必须会使用DeepSeek。苏州、宁波等地也在开展讲座,组织干部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公共服务部门主动拥抱新技术的热情和速度让大家充满期待,不过也首先引发人们对“公务员下岗”的忧虑。
其实,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政务服务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优势显著,短板同样明显。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在政务服务大厅,遇到有情绪的市民,冷冰冰的就事论事解释政策也许并非最好选择,不仅解决问题,更要安抚心情、倾听心声。也有市民直接找到政府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政策解读或法律科普固然重要,不过接待群众来访的第一步,恐怕是倒上一杯热茶,让来者坐下慢慢说。
新技术和新应用的诞生总会伴随着争议,有人开放,有人谨慎,有人跑得快,有人仍眷恋传统。即便有怀疑态度和警惕心理,不可否认的是,围绕DeepSeek等大模型的讨论已经从舆论场转向了实践场。未来更值得期待。
来源:巩持平/微信公众号“华东局”
原标题:《镇江DeepSeek单日处理量等于全市公务员10年工作量,为何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