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今日吃瓜入口黑料:txvlogcom糖心官网免费版亮点-这届小孩的抑郁症,是父母卷出来的
最近刷到央视的一条视频,讲到一个14 岁确诊重度抑郁后休学至今的男孩。

12 岁那年,他父母离婚。皓然听着无止境的争吵进入青春期,浑身都是反骨。
别人说要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别人说不要做什么,他就偏要试试。
浑浑噩噩念到初三,书没读进去多少,只听到周围人成天念叨:" 你一定要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好像人生只有这件事。

妈妈那代人都是靠读书走出来的,他们觉得不读书就没前途,觉得 " 躺平 " 意味着失败。
这种潜意识被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成为压力的来源。高压之下,崩溃是早晚的事。
终于,皓然发现自己不太对劲。
没法呼吸,心脏怦怦跳个不停。
" 像把我团成一个团,锁在箱子里面,一点一点把箱子里的空气抽出去。"
他问," 妈妈,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妈妈觉得天都塌了。
她不明白,好好一个孩子怎么突然变了?
不说话,不吃饭,不打游戏,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睡就是睡。

没法继续上学,皓然休学在家。
但妈妈接受不了孩子就这样掉队,自顾自给他办了复学,还劝他回去上课。
皓然被逼得情绪崩溃,掐着妈妈的脖子把人按在墙角,听到一句" 你掐死我吧。"
清醒过后,孩子也后悔,自责自己为什么要动手,怀疑自己是个不理智的混蛋、疯子,还尝试过自杀。幸好被救回来了。

于是接着休学,继续和内心的情绪做斗争。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
中大医院接诊过一位高二学生。
初中时,这孩子一直是学霸,成绩名列前茅。等考入重点高中后,尽管每天学习到凌晨,成绩却再难有所突破,学习压力特别大。
他开始频繁头痛、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最终因一次考试失利彻底崩溃。
最终确诊为抑郁症,并休学治疗。

有媒体提到,某重点高中同班的 45 名学生中,"19 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3 人已休学。"

光看案例不够普遍,数据更触目惊心。

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开的数据称,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 2%。

看似比例不高,但按人口基数推算,仍有超 300 万青少年被抑郁症折磨。
此外,被抑郁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更多。
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提到,我国有 14.8% 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
《2023 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 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 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 10%。

《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则提到,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 13.41 岁,其中男孩占 51.0%。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 13.74 岁,主要集中在 14 岁。
其中三成面临着睡眠障碍的问题,强迫症、人格障碍、应激、进食障碍也普遍存在。

难怪最近几年,各大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都人满为患了,专家号要靠黄牛才抢得到。
学业压力被认为是引发抑郁的 " 头号凶手 "。

现如今,人人反对优绩主义,但人人都不自觉地向优绩主义靠拢。
最拼命的显然是高中生。高考近在咫尺,就算他们不拼,外界也在逼他们拼。

衡水高中的教学模式盛名在外,于是广西也创造性发明了 " 黄金六小时 "。
一周休息六小时,把学生牢牢锁在学校里。

再往前,初中生的压力也不少。
面临 50% 的中考分流,老师们布置的任务多,学生们付出的心血更多。

意外的是,连小学生都背负着重任。
作业写到晚上十点,是常有的事情。

小孩崩溃,家长也无所适从。

作业多、课外班多、睡眠不足几乎是学生们的常态。报告提到,我国 60.4% 儿童参与课外班,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 78.30%。
如此处境下,如果还学不好,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开始内耗,引发情绪问题。
网络上曾经盛传一份 12 岁女孩的遗书,她说:" 妈妈,我好累!"
" 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无论我怎么努力,作业总是写不完。"
" 可是作业没写完 ... 老师会批评我,我还会被罚站,全班同学都会嘲笑我。"
" 每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阳光,而是成堆的作业。我累了,想永远闭上眼睛。"

字里行间都是 " 崩溃 " 两个字。
而现在不少地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还搞出 " 作业熔断机制 ",简直可笑又可悲。

往深层追溯,学业压力是家庭压力的转嫁。
以文章开头那位皓然妈妈为代表,他们作为社会上升期里卷出来的一代人,坚定不移地相信,卷能够带来好结果,卷就会赢。
因为他们就是这样成功的。
所以才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经验搬到孩子身上,想要再打造出一个成功案例。
于是开始 " 鸡娃 "。
被鸡的孩子怎样想不重要,他们的父母早已计划好了一切,从重点小学一路读进重点大学,最后找个好工作,如此才有好未来。
当然,也有部分父母苦于自己没能成功,就一股脑把希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
他们共享同一套说辞:
" 别干那些没用的,先把题做了。"
" 教育就是投资。"
" 多一分就多一条出路。"
" 考不上重点,就是社会渣滓。"
" 上不了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

这是养孩子,还是训犯人?
很多孩子的现实感非常弱,因为从小到大的一切事物都被安排了,只知道好好学习。
时间长了,他们越来越觉得父母提供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优异的成绩作为交换。
他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父母的孩子,还是父母用来对外展示的一张成绩单。

此时此刻,一次偶尔的考试失利,或者父母的冷漠对待,都容易让他们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每逢开学儿童精神科更会爆满的原因之一。不上课时,孩子们压力少,情绪会平缓过来,家长可能觉得没啥问题。
等到开学,回到那个带来压力的环境源,孩子们坚持了一阵子,又觉得没法去上学了,家长这才意识到好像问题依旧存在。

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或许擅长解数学题,却解不开 " 为何活着 " 的困惑。
同样在开头的视频中,有个就诊的小妹妹问医生," 我想知道你们把这些(抑郁症青少年的故事)播出去是为什么呢?"
" 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像我们这样吗?"
医生回答:" 也希望更多爸爸妈妈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小妹妹毫不犹豫地说:" 他们不会知道的。"

这就是另一个恐怖之处,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抑郁情绪带来的危害,还认为是 " 矫情 "。

是 " 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

在家长的视角里,孩子吃穿不愁,比他们幸福多了,有啥好抑郁的?都是瞎胡闹!
" 调研发现,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 3 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 他们觉得不需要看医生,因为 " 都是惯出来的 "。
就算去看了医生,也会反复确认," 不是装的吗?"" 怎么可能呢?"" 他懂什么?"
好像觉得医生联手孩子下套似的。
一位父亲在被告知孩子病了时,觉得不可思议。哪怕孩子服药自杀过,他还是坚持,孩子不是真想死,因为他没有吃完一整瓶药。

有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残。
但每次都只敢用刀划同一个地方," 因为把别的地方割了,他们又会骂我。"

看到这里,大家也该顿悟了,想要解决孩子们的情绪问题,更需要解决家长。
事实也确实如此。
有医生发现,当孩子和家长被隔离开,他们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而很多机构要求首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带上父母一起来做心理测评。

无须否认,生病的孩子往往源于有病的父母,只是父母们还没来得及察觉。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做过一个测试,让父母讲出自己对不同年龄孩子最常说的话:
1 岁:" 宝宝真棒 "
2 岁:" 要小心哟 "
3 岁:" 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 "
4 岁:" 注意安全 "
" 不要碰这,不要碰那 "
5 岁:" 幼儿园吃什么晚饭了 "
6 岁:" 赶紧起来,再不起来就迟到了 "
7 岁:" 快点,该做作业"
" 你作业怎么还没做完 "
8 岁:" 快点写作业 "
9 岁:" 你作业做完了吗 "
10 岁:" 宝贝,今天作业多不多 "
" 写完了吗?"
11 岁:" 快点写作业"
12 岁:" 快点写作业"
" 上课认真听讲 "
13 岁:" 今天考试排名怎么样 "
14 岁:" 找个补习班吧 "
15 岁:" 到培训机构去上学 "
16 岁:" 麻溜的,赶紧的,都快上大学了 "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期望从快乐、健康地长大,变成了更好的成绩、更成功的未来。
他们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听话,逼他们学习,拿着规划的剧本洋洋得意,自认为给孩子选了一条不会出错、通往胜利的康庄大道。
开口闭口都是那些话," 你还小你不懂 "," 我是为你好 "," 以后你会感谢我 "。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啊。没有永远上涨的 K 线,正如没有保证成功的教育模板。
学历贬值的速度远超预期,经济持续放缓意味着人们能获得机会更少了。202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 1200 万,"985" 毕业生涌入外卖、直播行业," 北大硕士送外卖 " 不再是新闻。
换言之," 内卷 " 不再能兑换稳定的未来,反而会施加给人们成倍叠加的焦虑。
如果卷有用,孩子卷了就有几率成人上人,那你再怎么禁止,大家也还是会卷孩子。
如果卷没用,孩子再卷也没意义,那你就算鼓励卷,大家也不愿意卷孩子了。
这就和买房一样的。
房价涨的时候,大家假离婚也要买房,刷爆六个信用卡也要买房,掏空所有亲戚口袋也要买房。房价跌的时候,甭管你怎么劝怎么放开,大家打死就是不买了。
现在的矛盾恰好卡在两者之间。
家长们停留在上个时代版本里,相信内卷有用;而孩子已经意识到就算卷到最后,依旧只是就业市场里待价而沽的标准化零件。
那么越卷,只会让他们崩溃得越快。
社会将成功窄化为 " 高学历、高收入 ",很多 " 现实 " 的人,千辛万苦想让自己成为成功、有用的人,未来生活里除了赚钱就只有赚钱。
但成功是谁来定义的呢?
有用是给谁用呢?
谁有权力使用我们呢?
答案当然是没有人。
没有人能定义我们,每个人使用我们,所以没有人能评判我们是否有用。
我们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目的,生下来就是为了体验更多的东西,为了快乐。
更甚至,很多纯粹的快乐都是童年时才能享受到的,错过了真的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错过了才意识到,原来看蚂蚁搬家比做奥数题更好玩,原来浪费时间发呆、做梦、观察一朵花也很有趣。
不要忘记,人生的快乐不在于于有多大的成就,而在于能体验到多少种活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