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拓宽”的衡复风貌区:共享街道能否化解流量压力

2025年1月,文旅部发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徐汇衡复音乐街区入选其中。与此同时,叠加中国免签“朋友圈”越扩越大的因素,作为入境游热门打卡地的衡复风貌区,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流量压力。
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这意味着随着发展,每个阶段都或将遇到新的问题。20年前,衡复风貌区开始启动整体风貌保护的进程,促使其成为了一座流量高地。
在上海,有64条不能拓宽的街道,其中有36条位于衡复风貌区。面临流量时代,衡复风貌区如何在路面不能拓宽的限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挑战:City Walk热潮与步行空间狭窄并存
“City Walk”的热潮中,衡复风貌区已被冠以“City Walk天花板”之名。来自徐汇区文旅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清明假期3天衡复历史风貌区共接待游客21.09万人次。
“建筑与街区承载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魅力”,上海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伍江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衡复风貌区占据流量高地,正是该区域较早以整体形式被保护的结果反映。
上海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上海现代城市研究院院长俞斯佳从规划层面解析了衡复风貌区的流量密码:较早确立整体保护框架,通过“多规合一”、“社区规划师”等机制,及时有效地执行了这个保护框架。2003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中心城划定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并以衡复风貌区为试点,制定了全国首例指导城市建设最直接、最精准的详细规划;2007年,上海正式出台《关于本市风貌保护街道(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历史风貌街道保护的城市。
衡复风貌区涉及徐汇、黄浦、长宁和静安四个区,主体源于前法租界的第二次(1900年)、第三次扩张(1914年)。道路宽度规范可以追溯到巴黎奥斯曼改造的影响,从25英尺(7.6米)到50英尺(15.2米)的四个道路宽度等级在1874年法租界的道路拓宽计划中进行了规定,此后多次调整,如复兴中路拓宽至60英尺(18.3米),但保持了规整度。第三次扩界形成西区时,正逢上海向国际化都市演变,当局致力于推进高级住宅、配套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因此,西区主体所在的徐汇部分涉及31条不能拓宽的道路。不能拓宽的道路在分布上具有连续性,以武康大楼所在的六岔路口和普希金雕像所在的三角地带为例,前者涉及的武康路、兴国路、淮海中路、天平路、余庆路,和后者所在的汾阳路、岳阳路、桃江路,均为不能拓宽的道路。
恪守最严格的历史红线,让衡复风貌区的更新如同戴着镣铐跳舞。2019年,上海全球城市衡复样本的治理要求进一步精细化,街道控制要素涵盖了七大类四十项内容,从建筑立面、绿化到牛奶箱等,都做了充分考虑和设计。
这些“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的行动,投射到了街道的每一处细节:岳阳路永嘉路路口,一段“最美围墙”来自2015年的微更新,设计团队用枪篱笆代替水泥“打开围墙”;由淮海路步入高安路,上海图书馆外原3米宽的绿化带变身小小的“垂直森林”,在窄马路的肌理中,将更大的空间让渡给行人。

衡复风貌区许多围墙近年来由水泥改造为枪篱笆、铁艺栅栏等材质,一方面延续该街区作为“田园都市”理念在远东实践的历史风貌,一方面增加通透性,令“不能拓宽”的马路更加开阔,左图摄于高安路,右图摄于宝庆路。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鲁怡摄
衡复风貌区历史上就是高端品质住区和时尚商业区,近年来,随着风貌保护道路试点的武康路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以及接连诞生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面临加载旅游功能的挑战,亟待走出文商旅相融合的更新之路。
研究员走访沿街商户,调查“道路不能拓宽”是否会造成交通等诸多不便。在20年前差点被拓宽的复兴中路,一家手工波斯地毯店店主回答研究员,相比上海其他中心城区,堵车和停车难在这里并没有更明显,但是由于近年来游客暴增,节假日会有人行道“拥堵”问题。
历经20余年的嬗变,整体保护、慢行街区等理念已成风气,轨交发展也解决了风貌区可达性问题。然而,也正因为交通提升、国家级文旅IP效应等,为街区带来了巨大流量,使得精细化治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3月7日(周五)的下午,研究员观察到,安福路上海话剧院对面,大量非机动车占据了人行道大半空间,行人不得不侧身艰难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