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据民政部网站周五发布消息,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开展精准摸排建档、强化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就业创业扶持等六方面部署一系列重点任务。
《方案》提到,通过深入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推动该群体普遍得到纾困解难和关爱帮扶,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劳动就业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大丰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方案》还提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县级民政部门牵头,乡镇(街道)负责民政工作的机构具体组织,依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开展农村留守妇女摸底排查,对其中低收入妇女、重病妇女、残疾妇女、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妇女等困难群体建立信息台账,并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
强化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方案》明确提到,各地民政部门加强社会救助等惠民利民政策宣传,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知晓救助政策、了解求助渠道。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妇女或家庭按规定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视情及时予以救助帮扶。
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方面,《方案》提出,大力开发适合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新兴产业培训、特色手工艺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其参训机会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基地+农户”、“直播带货”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养殖、家庭手工业,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劳动增收。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包括江西、河北在内的多个省份均在持续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帮扶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河北乐亭县妇联联合县农业农村局近日举办2025年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班。此次培训,共吸引了来自各个乡镇50余名女农民踊跃参与,帮助农村妇女掌握新技能、新技术。
江西省省妇联决定3月1日-4月30日在全省组织开展 2025 年巾帼春风助农活动。组织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上述重点任务,《方案》特别提到,加大对侵害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农村留守妇女等申请法律援助的,依法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根据需要提供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提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玉梅此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农村地区侵犯妇女及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一方面,该类违法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涵盖家庭暴力、性侵害、拐卖妇女儿童等传统犯罪类型,以及网络诈骗等新兴犯罪类型。另一方面,该类违法犯罪行为呈现犯罪手段网络化、侵害对象低龄化、犯罪动机多样化等特征。
李玉梅在采访中强调,维护农村妇女及儿童权益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使命,亟须政府、社会及家庭等多方面协同合作,持续完善制度机制,优化社会治理结构,为农村妇女及儿童营造一个更为安全、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