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理论第1000集:王印桐-民生访谈|“AI推广是把学生教聪明还是教笨了?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好”
【编者按】
对于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如何为民解忧、马上就办?如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由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推出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正在火热进行,今年的访谈将以“投资于人,打开民生新空间”为主题,为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架设沟通桥梁。
4月21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走进直播间,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校综合改革等热点话题予以回应。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走进《2025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 “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 图
加大托班供给,适时在幼儿园探索小月龄托育服务
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市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正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变。接下来,学前教育的服务重点会有什么变化?
上海市教委介绍了三方面举措。一是更加优化空间。目前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人口集中导入区域仍需通过新建配套幼儿园来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个别幼儿园受土地局限还存在大班额、生均面积、活动面积不达标等情况,需通过改建扩建幼儿园来改善办园条件。
二是更加呵护孩子。上海将通过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抬高底部,整体提升保育教育质量。今年,上海将有100多所幼儿园开展高质量建设,希望通过努力,把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都办成高质量幼儿园。
三是更加满足需求。近年来,幼儿园学龄人口有所下降,但幼儿入托需求大幅增加,这就需要继续开设托班,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目前幼儿园托班主要招收2-3岁幼儿,2025年将新增不少于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的托额,并将继续挖掘潜力,加大托班供给,将适时在幼儿园探索小月龄托育服务,满足部分家庭的现实需求。
针对幼儿托育,上海市教委表示,市政府2023-2024年连续2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社区托育托额超过15000个,200多个街镇共设置“宝宝屋”342个,“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中心城区达到100%。
今年,上海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即:在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在需求确实不多的地区调整布局,也就是更加精准地把“宝宝屋”布局好,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
用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防治教育“内卷”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是市民的期盼。上海是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下一步,上海将以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缓解家长焦虑,防治教育“内卷”,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一是促进硬件资源均衡配置。推行全市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五项标准”(校舍建设、教育装备配置、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配置、生均经费标准),加强学生运动场地和艺术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完成学生厕所独立蹲位改造,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有至少一个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有序提高主要教学楼无障碍电梯配备率,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促进办学质量优质均衡。督促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品质,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学校,针对性实施第三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对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大力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和学区集团的共建共享;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开展高频度互动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促进学校走向小而美、小而优;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全程育人视野下学校高质量办学探索,发挥九年一贯制的特有优势,助力学生接续培养。
此外,在保障学生2小时体育活动时长方面,上海市教委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下一阶段,要督促中小学校统筹用好体育课、活动课、大课间以及课后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开设丰富的运动项目。在校园餐的营养均衡且卫生安全方面,今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已基本实现AB制午餐全覆盖。
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供需适配”
这些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人找岗位、岗位找人”这一结构性矛盾现象。上海市教委表示,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上海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是要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一是促进办学定位聚焦。在推进本轮“一校一策”高教综改试点时,高校要确定办学定位,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定位。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艺体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上海市教委表示,出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结构与行业产业需求存在不衔接不呼应。本轮改革就是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从错配走向适配,这就需要高校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结构。
对此,上海正与产业部门建立上海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和需求清单发布机制,根据产业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组织高校针对性调整专业布局和招生结构,以此促进高校“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动态匹配。
出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第三个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对此,要推动高校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覆盖建立教材和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机制;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线课堂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和学业考核评价。
近期,上海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目的是紧贴上海重点产业需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和质效,在精准支撑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错位竞争、分类发展。后续会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AI推广把学生教聪明还是教笨了,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好”
拥抱人工智能,同时也要审慎对待人工智能。
对教育来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化学习体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到AI能够快速给出答案,但会不会容易导致学生跳过深入思考过程,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周亚明看来,“AI推广是把学生教聪明还是教笨了,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好。”
在大学,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复旦大学出台了《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上海交大出台了《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华东师大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等等。在中小学,鼓励校长和教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备课、教研、管理、评价等,针对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要形成明确规范,
上海市教委表示,在高等教育领域,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专项支持高校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减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大规模因材施教、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